63久久av精品一区二区,游泳私人教练120课当当书,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,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网站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植保知識
氰烯菌酯組合物“一噴多防”在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及增產上的應用
發布時間:2023/5/5  閱讀數:847

    小麥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,是全球種植面積最廣泛的糧食作物。在我國小麥的產量僅次于水稻,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和主要儲藏糧。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約占我國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的25%,其總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1/4,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

    小麥進入揚花期以后很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,從而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。由于品種、環境和氣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,近年來小麥赤霉病、白粉病、銹病及蚜蟲成為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病蟲害。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孢菌(Fusariumgraminearum)引起的一種危險性很強的真菌病害,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產區的最具威脅的病害之一,嚴重威脅小麥的安全生產。小麥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真菌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(Bgt, Blumeriagraminis f. sp. Tritici)引起的,可導致小麥減產20%~50%。小麥銹病在我國發生面積也比較廣,與小麥赤霉病、白粉病構成了我國小麥產區主要的三大病害。蚜蟲[Macrosiphum avenae(Fabriciu)]是小麥上常發性的主要蟲害,對小麥的正常生長和產量影響較大。隨著人們對糧食需求量的增加和糧食品質的提升,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。


    氰烯菌酯(Phenamacril),是由國家南方農藥創制中心江蘇基地于1998年合成篩選的一種具有抗菌活性的2-氰基-3-氨基-3-苯基丙烯酸乙酯化合物,對小麥赤霉病菌(Fusarium graminearum 和Fusariumasiaticum)、水稻惡苗病菌(Fusarium fujikuroi)和西瓜枯萎病菌(Fusarium oxysporum)均具有較強的抑菌活性。其不僅對小麥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,還能顯著減少麥粒中毒素的含量,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。


    為了有效防控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的發生,減少成本,提高產量,本著以防治小麥赤霉病為主,同時兼防白粉病、銹病和蚜蟲,達到“一噴多防”和增產的目的,開展綜合防控試驗。本試驗擬用氰烯菌酯組合物(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+0.01%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+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)為試驗藥劑,以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+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、25%氯烯菌酯懸浮劑、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250 g/L嘧菌酯懸浮劑為對照藥劑,測試其在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及增產上的應用效果。


1 材料和方法

1.1 材料

    供試藥劑:25%氰烯菌酯懸浮劑(商品名勁護),登記證號為PD20121670、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(商品名勁興),登記證號為PD20141746,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;0.01%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,登記證號為PD20130042、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,登記證號為PD20040414,上海綠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;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,登記證號為PD20040763,允發化工(上海)有限公司;250g/L嘧菌酯懸浮劑,登記證號為PD20131626,江陰蘇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。供試小麥品種:寧麥13號(蘇審麥200503),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,為高感條(葉)銹品種。


1.2 試驗田基本情況

    試驗田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寶華鎮倉頭村渣圩組,肥力中等,均勻一致,排灌條件良好,管理條件均勻一致。2019年小麥赤霉病、白粉病、銹病及蚜蟲,中等至偏重發生。


1.3 試驗準則

    試驗參照NY/T 1464.15—2007《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》、GB/T 17980.23—2000《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(一)——殺菌劑防治禾谷類銹病》、GB/T 17980.132—2004《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(二)——小麥生長調節劑試驗》和GB/T17980.79—2004《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(二)——殺蟲劑防治小麥蚜蟲》進行。


1.4 試驗設計

    試驗共設6個處理,① 25%氰烯菌酯懸浮劑,有效成分劑量375 g/hm2;②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+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,有效成分劑量(360+15)g/hm2;③ 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+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,有效成分劑量(360+15)g/hm2+0.01%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(2 000倍);④ 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,有效成分劑量750 g/hm2;⑤ 250 g/L嘧菌酯懸浮劑,有效成分劑量187.5 g/hm2;⑥清水對照。每個處理4次重復,共24個小區,每個小區50 m2,各小區隨機區組排列。


1.5 施藥方法

    施用方法:噴霧處理,其中處理②和處理③將各藥劑桶混施藥。施藥時間和次數:殺菌劑(25%氰烯菌酯懸浮劑、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、250 g/L嘧菌酯懸浮劑、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)施兩次藥;殺蟲劑(吡蟲啉)和植調劑(蕓苔素內酯)施兩次藥。2019年4月23日,小麥齊穗初花期第一次施藥,2019年4月30日盛花期第二次施藥。


1.6 病蟲害調查及產量測定

1.6.1 小麥赤霉病防效調查

    于2019年5月25日小麥乳熟期(至收獲前10 d)調查防效,共調查一次。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,每點查100株,以枯穗面積占整個穗面積百分率分級,記錄各級病穗數及總穗數。分級方法為0級:全穗無病;1級: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/4以下;3級: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/4~1/2;5級: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/2~3/4;7級: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/4以上。

1.6.2 小麥白粉病防效調查

    于第二次用藥后12 d(2019年5月12日)進行藥效調查。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,每點調查50株,調查每株的旗葉及旗下第一片葉。分級方法(以葉片為單位)為0級:無病;1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5%以下;3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6%~15%;5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16%~25%;7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26%~50%;9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50%以上。

1.6.3 小麥銹病防效調查

    于第二次用藥后12 d(2019年5月12日)進行藥效調查。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調查,每點調查20株,每株調查頂部三片葉(若有旗葉則包括旗葉),以每片葉上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。分級方法為0級:無病;1級:病班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5%以下;3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6%~25%;5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26%~50%;7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51%~75%;9級:病斑面積占整葉片面積的75%以上。

1.6.4 小麥蚜蟲防效

    藥前調查基數,藥后1、3、7 d各調查一次。每小區隨機5點取樣,每點取5株,定點定株,調查記錄整株上的活蚜蟲數。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。

1.6.5 小麥產量測定

    小麥成熟期,每小區隨機5點取樣,每點調查1 m2植株,調查穗數、單穗籽粒數、千粒重,計算產能。病情指數、病害防效、蟲口減退率、蟲害防效、實測產量,按式(1)~(5)計算。


1.7 數據處理

    試驗數據采用IBM SPSS 24.0軟件,用LSD法進行統計和差異顯著性分析。


2 結果與分析

2.1 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

    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見表1。由表1可知,2019年試驗田小麥赤霉病中等發生,空白對照區平均病情指數為7.67。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在51.89%~91.92%之間,其中處理③氰烯菌酯組合物(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+0.01%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+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)和處理②(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+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)防效最好,顯著高于其他處理,分別為91.92%和89.70%。其次為處理①(25%氰烯菌酯懸浮劑),防效為83.84%;處理④(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)和處理⑤(250 g/L嘧菌酯懸浮劑)防效較差,分別為70.02%和51.89%。


2.2 不同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

    不同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見表2。由表2可知,2019年試驗田小麥白粉病偏重發生,空白對照區平均病情指數為20.32。不同處理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在60.29%~84.31%之間,其中處理③、處理②和處理⑤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比較好,分別為84.31%、80.22%和79.33%。這3個處理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,但顯著高于處理④和處理①。處理①防效最差為60.29%。


2.3 不同處理對小麥銹病的防治效果

    不同處理對小麥銹病的防治效果見表3。由表3可知,2019年試驗田小麥銹病偏重發生,空白對照區平均病情指數為10.79。不同處理對小麥銹病的防效在54.22%~77.95%之間,其中處理③和處理⑤對小麥銹病的防效比較好,分別為77.95%和75.17%,顯著高于其他處理,其次為處理②和處理④。處理①的防效最差,為54.22%。


2.4 不同處理對麥蚜的防治效果

    不同處理對麥蚜的防治效果見表4。由表4可知,2019年試驗田麥蚜中等發生,不同處理間的防效差異較大,其中處理③和處理②的防效較好,藥后1 d的防效分別為52.50%和30.08%;藥后3 d的防效分別為89.56%和89.16%;藥后7 d的防效分別為95.30%和95.18%。兩個處理對蚜蟲的防效顯著高于其他處理。


2.5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

    由表5可知,處理①~處理⑤和空白對照相比,產量均有所提高,增產率為13.64%~38.53%,其中處理③的產能最高,為7251.75 kg/hm2,顯著高于其他處理。產能和空白對照相比,增產率為38.53%;其次為處理②,產能為6978.00 kg/hm2,增產率為33.30%。


3 結論與討論

    小麥赤霉病、銹病、白粉病和蚜蟲是小麥生長后期常發生的主要病蟲害,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。我國是全球小麥赤霉病發生面積最大、受害嚴重的國家之一,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、東北春麥區東部及華南冬麥區的麥區。目前,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劑仍以苯并咪唑類殺菌劑為主。由于長期、單一使用,病原菌已對這些藥劑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,導致藥效急劇下降,甚至防治失敗。


    氰烯菌酯對鐮孢菌的抑菌活性較強,特別是小麥赤霉病菌和水稻惡苗病菌,近幾年廣泛用于小麥赤霉病和水稻惡苗病的防治。但是氰烯菌酯作用單一,已有研究表明禾谷鐮孢菌對氰烯菌酯的抗藥性風險為中至高等水平,建議不要單獨使用。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效較好,同時兼防小麥白粉病和銹病,不僅可以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藥性,還可以降低DON毒素。本研究本著節約成本、達到防病增產、提高品質的目的,將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與0.01%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、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進行桶混施藥,以期達到“一噴多防”和增產的效果。

    結果表明,于小麥齊穗初花期用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施一次藥,盛花期用氰烯菌酯組合物即48%氰烯菌酯·戊唑醇懸浮劑與0.01%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、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進行桶混施藥后,氰烯菌酯組合物對小麥赤霉病、白粉病、銹病和蚜蟲的防治效果均較好,對三大病害的防效分別為91.92%、84.31%、77.95%。藥后1、3、7 d對蚜蟲的防效分別為52.50%、89.56%和95.30%;通過理論測產知,此組合物產能最高,為7251.75 kg/hm2,增產作用明顯,增產率為38.53%。說明用此組合物不僅可以有效減少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,還可以起到增產的作用,實現“一噴多效”、小麥豐產增收的目的。因此,在生產上應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。


來源:《現代農藥》2020年第4

作者:謝忠萍1,袁士榮1,谷春艷2*

作者單位:1.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植物保護站;2.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



©版權所有: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/ 備案號:蘇ICP備10201623號-3

電話:025-86581188 / 傳真:025-89638026 / 郵編:210046

地址:南京市新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恒競路31號 / Email:service@jsnys.com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金昌市| 沧源| 南岸区| 青冈县| 临汾市| 桐梓县| 海丰县| 宜良县| 准格尔旗| 绥芬河市| 万州区| 静海县| 周口市| 二手房| 通州市| 西林县| 嘉义县| 盘锦市| 盐亭县| 康乐县| 介休市| 海城市| 太湖县| 鱼台县| 武功县| 吉木乃县| 无为县| 云梦县| 武隆县| 荥经县| 赤峰市| 白水县| 盐源县| 赤城县| 尉氏县| 崇阳县| 靖安县| 南通市| 云南省| 株洲市| 娱乐|